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2018全国“两会”系列报道: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盛小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时间:2018/3/12 10:59:51   作者:常问 杨琳   来源:   阅读:4406   评论:0
内容摘要:(图为全国政协委员盛小云)“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它确实从宏观而微观的,它比经济建设等国家硬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更为长久深远、细致入微。”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委员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她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8全国“两会”系列报道: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盛小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盛小云)

 

“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它确实从宏观而微观的,它比经济建设等国家硬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更为长久深远、细致入微。”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委员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她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期望通过当下各方的共同努力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并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从娃娃抓起

盛小云在评弹界被誉为 “中国最美的声音”,是著名的评弹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她看来,苏州评弹作为曲艺,是一门语言艺术、方言艺术,更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而今接触评弹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大多又不会说方言(苏州话),这让盛小云对未来评弹艺术的发展充满担心。

“生源比以前要差一些,现在基数少了,所以选择的余地也就少了,另外评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不像戏曲演员可以贴片、浓妆,评弹演员要求演员素颜、要非常端正,因为穿的是旗袍、要求演员的身材又要好。评弹演员弹琵琶,自弹自唱,手指要灵活,还有评弹演员要口齿清晰,音准要准,还要说方言。”盛小云告诉记者,“其实保护方言,对保护地方戏曲是一个根本一个基础,要是方言没有了,我们地方戏曲曲艺也就不复存在了。”

面对这些困境,盛小云建议,方言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若要使更多的年轻人、青少年接受并喜欢上评弹,就要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相关组织机构的共同配合下,在苏州乃至江浙沪的主要的重点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各个年龄段的学校里建立方言培训课程,并且直接同升学、就业相关联。

 

2018全国“两会”系列报道: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盛小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图为盛小云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自身的提升

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盛小云自身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拿苏州评弹来说,她认为,在坚持和弘扬“乌兰牧骑”时代“文艺轻骑兵”精神的同时,评弹也应高度重视创作题材内涵外延的拓展丰富、审美境界的提升。

在这方面,新编中篇弹词《雷雨》在两岸三地百所高校成功巡演并受到广大青年学子的热情追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人情到人性,从人到社会再到自然,当代年轻人迥异于中老年人的生长环境、认知模式、受教育水平、文化审美水准,直接决定了古老的评弹亟需大力拓展和丰富创作题材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审美境界追求。

同时,受众的年轻化也就直接召唤着编创演人员的年轻化。年轻人与年轻人之间思维、视野、智慧、认知、审美、兴趣模式的相似和碰撞,才能更强、更深刻地激发其心灵的共鸣。同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的成功相仿,盛小云说:“评弹和其他舞台艺术一样,也是肉身化的表演,年轻演员身上的青春气息和靓丽容貌体态,可以更好地吸引同龄人的关注和艳羡,即便由年轻演员演绎传统经典,亦能旧瓶新酒、古韵今风,赋予受众以不同凡响的绝妙体验。”

 

传统文化的传承呼吁政府支持

提及对苏州评弹的保护,盛小云非常开心地告诉记者,未来十年,她要力争让苏州评弹申报参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让苏州评弹早日获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当然,申报与传承之路不易,她一直呼吁,政府要有意识的引导文化消费,让它健康地发展,这样有利于整个曲艺的提高和发展。

她建议,政府应支持申报实施苏州评弹各类相关的创作演出、人才培养、非遗保护、科研理论、社会公益项目,并进一步完善项目经费分配使用机制,保证项目经费分配使用效益最大化,公平公正公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劳动,并同时建立完善的项目奖励机制。

对于服装舞美的高端定制,书场、剧场(院)、演艺中心等演出场所装潢设备的高端提升,媒体宣传途径的多样化,高科技设施设备的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密切跟进,加快苏州评弹同其他科技、文艺门类的巧妙融合,都需要得到政府的重视

“苏州评弹必须通过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自我宣传和包装,开拓创新,将让广大年轻受众敏锐直观地感受到,原来评弹真的是一门高端艺术,而并非过时的、无足轻重的明日黄花。”盛小云说。


相关评论

本类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一带一路媒体协会版权所有 赣ICP备10002795号-2